励志电影观后感12篇

更新时间:2025-02-06 15:31:53
励志电影观后感12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励志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励志电影观后感1

《十月的天空》是由美国太空总署科学家Homer自传故事改编,是一个真实的筑梦路程。

影片叙述了Homer不屈不挠的追梦精神和最终完成梦想的过程。在西弗吉尼亚的煤林地区,开采煤矿是当地所有人的生活中心,Homer和Jim两兄弟的父亲想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事业,但兄弟俩各有打算。其中Homer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Homer被太空飞行器迷住了,他开始疯狂学习关于火箭的一切。当所有人都对Homer所作的事情不屑一顾的时候,他的少数几个朋友加入了他的团队,并且在老师的鼓励下,这群“火箭男孩”开始设计并发射自造火箭。Homer在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成为了火箭专家,进入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能带给人灵魂的触动。

一、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创新的源泉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互助互信的亲情、友情,更看到了师生之情。在Homer筑梦的过程中,是赖老师,在他陷入困境时为他指引道路,在他遭受打击甚至放弃火箭时,将他从悲恸中拉起,再次给於他重生的动力与希望。无疑的,赖老师在他们成功的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灵魂角色,她给侯麦的不止那一本书而已!尽管那本书对于追梦的Homer来说,那就是一颗照亮天空的启明星。那本书更是一份适时的爱与关怀,“Homer,不必向谁证明什么!记住这点,好好地去发射火箭。”这句鼓励帮助Homer担心火箭发射失灵后大家会成为笑柄的恐惧,点燃了Homer用于创新实验的勇气。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与与爱心,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能得到老师的认同、鼓励和帮助,学生就更容易实现目标。有时,老师的鼓励话语往往是学生希望和勇气的体现,打击的话语往往会摧毁学生的自信心,粉碎学生的希望,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细心观察、耐心研究、科学施教,多给学生鼓励,因为教师的相信、鼓励是学生创新、成功的源泉。

二、团队合作是成功的保障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Homer的创新和不放弃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无疑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法宝,但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也有很多吧,但却不见得都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Homer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还有一个,那就是他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如果没有智多星Quentin提供所有制造火箭的知识,没有O'Dell一直想办法为为Homer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没有交际大师Roylle“忽悠”别人为Homer提供纯酒精的话,我想Homer也很难取得成功。因此说Homer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创新精神,而且他的优秀团队也是他成功的强有力保障。

怎样才能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呢?Homer他是一位实干者,用热情与信心把这4个人凝聚成一个优秀的团队,要理论知识有Quentin,要寻找资源有O'Dell,要人际关系有Roylee。当然Homer他们最终的成功也离不开了另外几位重要的帮助者,赖老师一直守护着他们,摆脱学校的束缚,Bolden大叔为Homer的梦想提供了很多与业的帮助,要不然仅仅靠几个学生以及简单的材料设备也是很难成功的。因此要想让一个梦想计划取得成功还有取得周围人特别是有经验、有能力的长者的支持。

这不仅然我想到了教育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和任课老师、家长和学校步调一致,取得他们的支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看完影片后,我开始反思,建造一个火箭在Homer心中,是如此地坚定,以致于引来同学们的嘲笑,父亲的羞辱,甚至多次的火箭爆炸仍都抹灭不掉他的志愿。那样的坚持不懈,不管众人眼光的精神,让我相当敬佩。假如我在实践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家人的反对、别人的冷眼旁观,我会怎样回应呢?我们是否能和Homer一样勇于坚持理想,寻觅属于自己的机会?是的,我们都想飞,飞向属于自己梦想色彩的那片天空,但唯有自己才可以开凿属于自己人生的跑道!

我们要学习Homer及他的朋友们,在教育转化学生的过程中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轻言放弃,坚定的追寻着自己最开始的那种理想与信念,我们也能像火箭男孩一样的梦想成真!

励志电影观后感2

最近看了威尔史密斯的获奖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始终都晓得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也始终没时间去看,看完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能教会我们很多!

很值得大家一看的一部电影!以下是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亲子、励志,这样用于定性的字眼放在这部片子上其实是过剩的;尽力、奋斗、幸福,这样的过程放在这部电影里实在也是多余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一部胜利的电影兴许并不须要一个万众瞩目的离奇题材,回归于生活,最切实的生涯也许也是最高的艺术了。这部挣扎在贫困底线里的励志亲情电影来得平易近人,也更容易引发咱们对生活诸多感情的共鸣。

幻想;不管在什么时候突然来临,其实都不算太晚。只有我们还有力气去追赶;于是我们也有了实现妄想的祈望。这部电影里对妄图的定义显然是浅近而直白。史密斯饰演的克里斯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开着法拉利跑车的男人,问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以及你是如何做到的;他所倾慕的并不是可贵跑车或者体面的工作,而是那些人们发自于心田深处幸福的笑颜。

幸福。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才称得上是幸福呢。美国的《独破宣言》划定了每个国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也许,正是因为幸福总是遥不可及,所以必须不停地去追求。克里斯,一个落魄的中年黑人站在街道上喃喃自语的时候;也许,所有的人都会想到这个故事的最后终局。可以说,这部电影其实一点都不出人意表;然而,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被它感动。励志并不那么刻意,煽情得不造作,在细节处理上细腻而温情;这也许是这部电影让人喜好的起因。

奔跑;不停地飞奔。这是合乎一个活在繁忙都市里成绩个别的推销人员的日常生活场景的。为了什么而奔波;什么样的生活节奏才称得上奔走呢。像克里斯;为了赶上那一班公车,为了赶下一个商务会面,为了这一个夜晚的容身之所必需赶在其余人前面去排队进入收容所……这也许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们无奈而艰苦的奔忙。为了保住一份工作;而后养子糊口、房租、国税、吃饭和一瓦遮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无家可归的父子留连在地铁站上的长椅上相顾无言。玩一个并不好玩的游戏,想像着四处凶险的环境以及可怕的猛兽,找一个岩穴,父子俩彼此依靠着取暖睡觉。当然,地铁站里不可能有山洞;克里斯带着儿子躺在用卫生纸铺在厕所里的地板上蜷缩着。一个男人的泪水;纵然这个男人已经两鬓斑白,这个场景依旧让人冲动。那是一个中年男人对本人五岁儿子的愧疚、 ……此处隐藏15633个字……地飞奔。这是符合一个活在繁忙都市里成绩一般的推销人员的日常生活场景的。为了什么而奔波;什么样的生活节奏才称得上奔波呢。像克里斯;为了赶上那一班公车,为了赶下一个商务会面,为了这一个夜晚的容身之所必须赶在其他人前面去排队进入收容所……这也许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们无奈而艰辛的奔波。为了保住一份工作;然后养子糊口、房租、国税、吃饭和一瓦遮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无家可归的父子留连在地铁站上的长椅上相顾无言。玩一个并不好玩的游戏,想像着周围凶险的环境以及可怕的猛兽,找一个山洞,父子俩相互依靠着取暖睡觉。当然,地铁站里不可能有山洞;克里斯带着儿子躺在用卫生纸铺在厕所里的地板上蜷缩着。一个男人的泪水;纵然这个男人已经两鬓斑白,这个场景依旧让人感动。那是一个中年男人对自己五岁儿子的愧疚、责任、年介中年却依旧一事无成的挫败感以及对幸福最热切的渴望。捂着儿子的耳朵不让他听到外面喧嚣的拍打着门的声音,那是他唯一有能力保护儿子的表现。电影在描绘克里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的同时,这种父子间的亲子交流则成了精神财富的积蓄。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JadenSmith)给这部恶俗的励志电影增色不少。不需要做作的父子亲情,小史密斯饰演克里斯的儿子克里斯托弗,而贾登的本色出演完成了这部电影煽情却不让人反感的所有细节。可能是由于是和儿子对戏,以顾家出名的威尔?史密斯演来格外真情流露,他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的励志故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多少次曾经想到这个词;当一个男人处于他的这种境况的时候,多少人会绝望呢。诉求无门,求助无路,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而放弃或者继续努力。

也许,没有得来的艰辛;也不会在得来之后知足而感恩。

当克里斯最终得到那份年薪80万美元的股票经纪的工作里喜极而泣,走进熙熙攘攘的街头对着所有人幸福地微笑时,当他带着儿子走在繁华的住宅区走向他自己的房子时;物质的财富也许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幸福,他和儿子在这段艰难时光里的相依为命也许才是他最大的财富。

不再对儿子愧疚,不再对生活失望,不再只经历挫败。《独立宣言》规定了所有美国公民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它却不曾对所谓幸福下一个定义。也许,是不是因为幸福的含义过于广泛而且抽象呢。然而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幸福其实也可以很简单。所谓幸福,也许是当我们对着我们深爱的那些人们时;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他们我所能给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贫困或者富足。

励志电影观后感12

早就厌倦了大洋彼岸媒体面对皮克斯作品时的那一脸媚相,好像即使皮克斯拍出一部10分钟黑屏都能让评论家们下跪拜拜。可是没办法,人家的东西就是好,500多名自虐员工历时5年打造出这么100分钟,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却还要推翻重做,经过近30年的摸索,皮克斯就是高品质动画电影的代名词,在片头看到“跳跳灯”出现就觉得心安,每年片子还没上就提前预定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皮克斯与梦工厂、蓝天工作室的最大区别就是,梦工厂和蓝天只是要求观众大笑,有钱进腰包,有续集可拍就可以了,而皮克斯则不仅要把故事讲好,还要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的连续N个早餐时间若有所思,最好陪小孩进影院的家长能挤出几滴眼泪...

就这样,皮克斯每年新作刚一亮相,同行们无不捶胸顿足,每次革新技术,同行都没胆再抛拍片计划,然后当这次《飞屋》的导演彼特·道格特在首映式上谦虚地说对票房没信心时,同行们彻底崩溃了...

梦想的萌芽

去年年末听说《飞屋》的主角是一不爱搬家的钉子户老头和一亚裔呆小孩时,稍微有点失望,起码不像味觉强大的耗子、孤胆英雄机器人、不死战神小丑鱼和超人一家那么有新鲜感,就连会飞的屋子好像也是宫崎骏的移动城堡用剩下的,直到看了电影才明白皮克斯这次派出普普通通的老人与小孩的用意。

老卡尔与两小无猜的爱妻爱丽年幼时立下飞到天堂瀑布定居的誓言,梦想的萌芽由此产生,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个誓言被淹没在柴米油盐当中,直到爱丽逝世,孤独的卡尔反而觉得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越来越清晰。而后未经世事的亚裔男孩小罗(多囧的译名~)进入卡尔日渐封闭的世界,在数次挑战卡尔耐性极限后点亮他用余生替妻子完成夙愿的信心。

可能是影院里觉得故事无聊的小孩们吵得我很烦,以至于那传说中的片末尾感人4分钟我没能将感情释放出来,反而觉得卡尔的老屋起飞那一刻是全片最感人的。成了钉子户,犯了妨碍公务罪,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值得卡尔留恋的,倒不如重新拾年少时的梦想,管他葬身于沙漠还是掉进海里喂鱼,先起航了再说。最关键的是,乘坐老房子飞往南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重拾这么不切实际的梦想需要多大的勇气,他对妻子的爱已厚重到何种程度...都说年少时的梦是最美最真最有意义的,可悲的是多数人早已不记得了。哎...说不定以后我也会变成除了妻子谁也不爱搭理的怪老头...

梦想的绊脚石

寻梦途中总会有阻碍,电影中也总需要反派来制造矛盾和看点,这次皮克斯派来对付卡尔&小罗的是一位卡尔和爱丽早在幼年时就崇拜的探险家穆兹,N前年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一次重大发现飞到南美隐居,顺便为自己N年前的那个论点找论据。

其实穆兹并没有多坏,至少从物种分类来说,大家都是人类,穆兹没有《冰川时代3》的巨无霸那么占优势,他也只是个怀揣梦想太久而有点变态的寻梦人而已。隐居了半辈子,宁可信任狗也不信任人类,埋伏在黑暗的角落伺机报仇,被世界抛弃...在这种情形下仍然坚持梦想是需要定力的,只是与卡尔相比,穆兹的寻梦方式有点诡异。片末穆兹为了找他的大鸟烧了卡尔辛辛苦苦从家背到南美的老房子,但我仍不觉得他可恶,憋屈了那么久,谁的心理能不拧巴...已经站上过梦想的巅峰却又被踢下来,同是寻梦人,他的境遇与卡尔相比差得太远了,同情他吧...

梦想的升华

电影进行至80分钟左右,卡尔最后一次翻开少年时就曾看过的妻子爱丽的历险记事薄,这才发现原来爱丽在病入膏肓时扭转了梦想的方向。卡尔终于知道,对于妻子来说,到天堂瀑布定居没什么了不起,彼此共有的一生才是一次最华丽最浪漫的冒险。而妻子留在相册上的那句话也点醒了卡尔,难道一直牵绊他奔跑脚步的不是阻碍梦想的绊脚石,而是人类永远怀念永远放不下的真情?难道生活只是为我们增加了无止尽的束缚?所以卡尔最终丢弃了家具,丢弃了与妻子一辈子的点滴,将那两张见证他们爱情的情侣座椅摆在天堂瀑布来证明他已完成与妻子年幼时立下的誓言,而接下来他就要按照妻子的遗愿去追寻新的梦想。

天哪!这太残酷了,接受不了,我也不相信卡尔思想转变会如此之快。当他历经千辛万苦将老房子(在卡尔眼里房子就是妻子的化身,里面装着与妻子过往的所有)带到南美的天堂瀑布,当他再次打开家门,看到熟悉的一切,心理的伤痛、甜蜜一起涌上心头,还有什么力量能使他再踏出这屋子半步?导演彼特·道格特为什么不让卡尔死在这老屋,反而要他去追逐升华的梦想...可能我的思想境界与皮克斯的智囊团们比差得太远,实在受不了这么突然的心灵救赎。

《励志电影观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