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5-02-12 15:31:48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

因为前面一有收获或触动,便不敢懈怠,立马记录,所以反而看到最后,不知道从何下笔去做一个很棒的总结。如果真的要梳理总结,怕是会成一篇文章。看了这本书,了解了阿德勒的思想,真的有很多收获,写了满满的书摘和感想。我就像那位青年,而这本书就像那位哲人,带领着我不停思考,我们彼此促膝长谈了五夜,受益良多。

人生没有因果论,它也不是一条既定的直线,即使没有登上山顶也没有关系,因为一路的风光已是最美的风景。学习接受自己平凡无奇,并不意味自己无能,反而说明更有勇气接纳自己。他人不是敌人,学会信赖他人,这样活着不会太累,也能更加幸福。最后是想起了前两天同事说的一句——“人生就是渡人渡己”。因为周围的人是我们的伙伴,所以去帮助他人,摆渡他人,其实也是摆渡自身。不论如何,即使是主观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也能让我们更接纳、更爱自己,离幸福更进近一步。

人生或许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艰难,其实就是很普通,认真但并深刻,需要我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刻。不论你快乐与否,优秀与否,总有人讨厌自己,所以最后希望我们能有被讨厌的勇气,不要只关注那个别三两个人。自身关注的对象,决定自身眼中的世界。幸福很简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拥抱自由平凡的人生。至于人生的意义?那就需要自己去赋予啦!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

放弃竞争,这是一个很难让大家接受的命题。反驳的言论大概是——不和人竞争,我怎么进步?

可是你进步的途径真的只有与别人比较这一条吗?为什么你不能与你“理想的自己”比较?

之所以否定竞争,是因为竞争会导致我们把别人当成敌人,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岌岌可危,而人的烦恼几乎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男女对立,兄弟反目,亲子关系不和睦,都是因为其中一方把另一方当成了敌人,所以有了防备、猜疑和构陷,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也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当敌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想要快乐自在的人生,可以先建立两个目标:1.与社会和谐相处2.自立。

要实现目标1(与社会和谐相处),需要发自内心把大家当成伙伴而不是敌人。只有把别人当伙伴,才能做到理解别人种种行为的原因,才能共情,才能得到人际关系中的本可以得到的快乐。

要实现目标2(自立),需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我们都有能力,而我们能力大小的差距,其实源于勇气。你没有勇气改变,没有勇气进步,没有勇气付出行动,没有勇气独自面对难题…是因为没有勇气,所以才依赖别人,才没办法自立。

相信自己有能力,遇到问题勇敢尝试去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这就是自立。

另一方面,关于长相方面的焦虑也是因为与人比较的结果。

假如你从未看过别人的脸,你会觉得自己长相丑陋吗?很多东西本身是没有标准的,就像长相,只要你不再和别人比较,你就是足够美好的。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地认为美丑有标准的话,试想一下,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一张标准的所谓美丽的脸,这张美丽的脸是否还会让你觉得美丽呢?

世界正是因为不同才多姿多彩,个体正是因为不同才无可替代。你是独一无二并且无可替代的存在,这是值得你为之欣喜的结论。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3

一个有脸红恐惧症的女孩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但是一直没能表明心意。可就是有这个“脸红恐惧症”存在,她才有借口“我之所有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子的想法来自我逃避。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自己给出了一个借口去逃避,其实就像这个女孩一样,不是你不想,只是你没有勇气,你害怕真的去做了之后,结果不尽人意。所以可以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维持现状,而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不满于现状,但甘于现状。

一个身高很矮的人,因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心善的人会用“没必要在意”,或者“人的价值并不由身高决定”之类的话安慰他,但是如果此时他甩出一句“你怎么能够理解矮子的烦恼呢”。如此一来,周围的人一定会更加小心翼翼的对待他。这就是弱者强势的理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行、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担心或者支配其言行。遇到过很多人在很多争吵中,反而把自己放在更卑微,弱者的位置,来占据更大优势。学到了这个理论之后才觉得,这真是高段位。

你讨厌一个人,说是因为对方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但实际是你为了逃避与他之间的人际关系,所以找到了这个符合目的的缺点。到底是因为讨厌一个人才找到了一个他的缺点来支撑自己讨厌他的理由,还是因为一个缺点讨厌一个人,我觉得都可以前后成立。但是为了逃避与他之间的人际关系,说的是太准了。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句是原文,其实要表达的意思是,自由就是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一个有招人喜欢的魅力,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这就是自由。至于勇气,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大概就是有底气的人才容易凝聚更多的勇气吧。还有一个基础大概就是接纳自己吧。承认人无完人,更承认自己短处,接纳自己,而不是处处肯定自己。一直肯定自己的人,会变得自傲而自命清高,不如接纳自己,认知自己。

登山的人总是以山顶为目标吗?我没去问过,也没有登过,但是肯定都会想登顶,才感觉完成了一项壮举吧。人生如果是登山,大半的时间都在在路上,而真正的人生也都是到达山顶之后才开始。不谈论山顶的标准是如何,毕竟一座山只有一个顶,但是山顶每一座山都有。把每一个目标细分,山顶就是一步一步接近的前进。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4

看过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并没有了解他的思想。本书用通俗简易的语言讲述了深刻的思想。阿德勒哲学不是让你成功的学问,这是一门让你幸福的生活哲学。阿德勒生活哲学通过三个步骤让你通往幸福之路,一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平凡的自己,接纳了自己的平凡与不足就为自我改变埋下了种子;二他者信赖,关键思想是课题分离,不再执着于他人的评价与期待;三他者贡献,关键思想是共同体,通过贡献感获得幸福的意义。总结下阿德勒的心理学现实意义,可以挣脱三重枷锁。

第一来自过去,甩开弗洛伊德塑造原生家庭妈妈的错的锅,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对过去的看法,从而把自我从过去中解脱出来;第二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太在意周围人的期待与评价,造成人会太容易被别人束缚,徒增很多纠结与烦恼;第三来自未来,我们太在意未来的成功,导致把现在看成未来成功的工具,然而当下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义。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此处隐藏11440个字……。作者提到一句谚语:你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也就是说马喝不喝水,是马的课题,我们不能干涉。比如,读书学习,这件事究竟是谁的课题呢?很明显是学生自己的课题,父母和老师都不能过多的干涉,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学生不愿学习,家长和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强迫学生学习,就会严重伤害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人际关系产生问题得到的根源也在于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实是由当事人决定,如果此时,有另外一个人总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冲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和父母之间经常会关系紧张。如何区分一个课题是谁的课题呢?作者说关键看这个课题带来的后果由谁去承担,比如,不读书最后影响的是谁?当然是学生自身,那么这个课题就是学生的,我们不能干涉,但不意味着不管,我们可以告知其利弊,并且做好自己该做的,最后到底学不学,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负责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也就是说在行动上,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不干涉不属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认可的准备,做好自己的事,别人认不认可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干涉不了,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可以免掉很多烦恼。有一本关于育儿方面的经典书籍《不管教的勇气》,也就是详细区分父母和孩子的课题,从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养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烦恼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

四、题外话

阿德勒以及《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从里到外都体现的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选择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读来感觉非常亲切,《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也有不少类似的观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以前还看过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等,体现的也是这种理念,我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别人的看法我们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专心做好属于自己课题范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活在此时此刻,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要为自己而活,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传达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3

在人际关系中,因为迫切地想要被认可以及不被讨厌,我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然而这样的我显得非常不自然以及不自在,因为我没有自由地表现真实的我自己。

我太害怕真实的我让人讨厌了,所以竭力让自己保持我认为的温和有礼的状态,可是这种自我控制并不能达到讨人喜欢的目的,同时还会让我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只有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拥有做自己的自由。

不再寻求认可就是自由。不再惧怕被人讨厌也是必须做到的勇敢。

至于如何做到不再寻求认可,答案是——不再过度关注自己。

讨好型人格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个表述非常严厉,但事实确实如此。太关注自己,太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所有的你自己的目光都聚焦给了你自己,这难道不算以自我为中心吗?

你应该明白,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图中的一个点,你可以把你的躯体当作一个看世界的视角,是这样的视角让你产生了你是世界中心的错觉,你要意识到自己的本质还是沧海一粟一样的渺小。

没有那么多双眼睛看着你,所以不用再有压力,所以,请毫无负担地去勇敢做自己!

而要做到不惧怕被人讨厌,需要了解课题分离。做出怎样的行为是自己的课题,别人会因此有怎样的反应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你试图用某一种行为来讨得别人的喜爱,这钟行为本质上就是在干涉别人的情绪,是干涉别人课题的表现,是一种隐藏性的对别人的掌控欲。

害怕被背叛所以不敢付出真心的行为也是因为没能做到课题分离。你把别人当伙伴,这是你的课题,别人是否会背叛你,这是别人的课题。所以这个行为本质上不是因为害怕所以逃避自己的课题,而是试图掌控别人的课题,却又没有勇气接受事态脱离掌控的结果。

学会课题分离,人际关系里会少很多矛盾,对个体而言,烦恼也会减少很多。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4

  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副标题,吸引我的是书里面新颖的小标题,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以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

  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数《超越自卑》了吧,传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三岁时弟弟死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5

哲人和青年相遇了,俩人对人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既有故事又有道理。青年是和我们一样有各种烦恼事的青年,我们跟着谈话的节奏,反思对照自己的种种。

1.原因决定论到目的论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现在是过去决定的,我们也习惯依赖于原因论。很多人埋怨父母埋怨过去,于是容忍自己安于现状。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2.人际关系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3.把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对于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在他学习的时候父母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不妄加干涉。

4.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批评和表扬都是居高临下的状态,都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是上下级不平等的关系。而鼓励和帮助,则是平等的横向的人际交往。

5.接纳自我,甘于平凡

人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普通并不等同于无能。

6.活在当下

如果把人生当成爬山,不是只有到达山顶才有意义。爬山的过程,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意义。如果沉溺于已经逝去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却不能着眼于可以努力的当下,其实是对现实的逃避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