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5篇

更新时间:2024-11-10 13:23:18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1

期中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五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列举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接近中考试题类型。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32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20小题: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B,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皇帝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6小题显然是学生空间感弱、地理知识缺陷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8小题第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1小题,要求学生结合谈谈对应当如何考试的看法,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举的例子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历史作为中考学科已经几年了,但从重视的角度看还不够。第一,从初二年级的成绩来开,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均分差距在15---20分之间,这说明了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造成差距较大,为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埋下了隐患。第二,从初二年级的试卷来看,学生答题的质量普遍不高,书写不整齐,空白的试卷较多,说明了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近代史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近一半,所以学校一定要给初二年级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无误。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兼职教师也可参看练习册的学习目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2

(一)基本情况

今年的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细小,知识点比较碎。学生考试的成绩还比较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5小题,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相似于哪一组?应该是西晋与东晋;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6小题,唐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突出原因?应该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第二题考查的是连线题,学生答得也很好。

第三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都做过很多遍了,因此学生答得都比较好。

第四题是材料分析题,都是基本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考查了唐代的民族政策以及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措施等重要知识点,这部分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识图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探究题,也比较简单,学生答题情况也比较好。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材料分析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7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此处隐藏1381个字……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功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5

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5

本次期中考试题型、题量、分值分配及比例基本按照中考模式。非选择题20道20分,占40%。由于本次考试为闭卷形式,非选择题根据中招试卷结构中的五道题减少为四道大题,分值仍为30分,占60%。本次考察七年级下册1-12课内容,主要考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两单元中我国古代由隋朝至元朝的发展历程。

本次考试中年级最高分49,最低分3分。其中,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年级2844%12%一班2845%8.3%二班3054%26%三班2750%5.5%四班2842%11%

本次考试发现学生答题中出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初三较为相同的有以下几点:

(1)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不牢固:题中出现的历史事件、人物贡献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初一第一单元中有涉及很多的人物,比如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涉及他们在位期间的称谓问题分别对应“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之治”,其实很容易记,但是因为前三课的内容比较集中,学生就把这些知识点搞混。

(2)缺乏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很多学生存在错误的认识,以为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行。其实不然,大多数学生害怕碰见考察时间的题,就是因为在死记硬背的情况下,很难将知识点进行串联,造成知识的分段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将各个事件对号入座当然很难。并且,这种记忆方法,很难将考察综合能力的题拿下。

(3)审题不仔细、不认真:初一试卷中22题的第2问,在以前练习的时候出现过,但是进行了些微的更改将考察作者作品的部分删除,但是部分学生不审题,完全靠印象写答案,将“三吏”、“三别”写上。可见其考试过程中极其不认真。

(4)答题过程中书写不认真:部分成绩比较偏后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态度不认真,非选择题部分仅写几个字,字体潦草、卷面也不整洁。也有部分学生答题的时候马虎、粗心,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比如“吏”与“史”两字多次强调,但是在试卷中仍是有很多的学生写错,“安吏之乱”、“诗吏”一大片。

(5)多次强调的知识仍有学生写错,说明部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集中精神,认真听课,在讲解习题、学案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的更正自己的错误。

今后改进的措施,主要针对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提醒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考现在实行开卷形式,注重对知识的变形与组合,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实践、创新能力。但是这些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只有对知识熟练掌握,才会有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是应该强抓基础知识的过关。

(2)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想要获取高分就需要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程中对学生多做引导,使其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尤其在导学案的教学中,利用小组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对于审题不仔细、不认真;答题过程中书写不认真两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做作业的时候对其提高要求。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抓住关键词,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去回答,避免偏差与疏漏。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