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02 11:12:14
海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燕教学反思1

催人奋进的校园学习曲在大家的灵魂深处激流勇进,仿佛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呐喊,在尖叫。在这叫喊声里,我听到了奋发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振奋人心的叫喊,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家的血液里奔腾,翻滚,咆哮激荡起同学们的冲天豪情,让我们热血沸腾,激发起我们想拼一把的念头和想掀个底朝天的冲动。

回望开学的这几天,我们似奔跑着的骏马,清晨从一阵叽里呱啦的缤纷英语中吸收甘甜雨露,那是一道道凉凉的酥酥的潺潺溪流漫过肌肤的感觉。然后在一阵阵声情并茂的领读和一章章情节曲折,含义丰富的母语中享受博大精深,那是一种直钻人心,触摸碧波荡漾、波涛汹涌的激情。紧接着在曲曲折折连绵不绝的数理世界中探寻真理,那是一种想要掀翻天的冲动和诱惑。至于其它,有的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有的给人以畅快的奇思妙想总之,学问是门奥妙,置身其中有无尽享受 (曹晨琦)

这次接触了他的这篇文章,让人深感震撼。好一篇优秀的散文诗,它的词句使人振奋,激发人们勇斗危难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它的写法,独具匠心,好比那天边的无限繁星密密编织的近乎完美的图画,使人身临其境,心潮澎湃。朗读它,使人感到无限的激昂。那海燕的英雄精神,不由人不会对其感到敬佩。这就是作者笔下那栩栩如生的海燕。令人敬佩的海燕,令人斗志激昂的海燕!

这篇文章读后,我心绪有些零乱,我现在就想对中考吼上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面对这“纸糊的敌人”,不用吹灰之力,我就必能打败它!这第一篇文章就深深震撼了我。我就对这学期更加期待!

以上日记片段多少也能反映《海燕》一课的学习还是相当有成效的。究其原因是教学方案的选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课教学以读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同学的诵读欲望:有音频示范,有尝试铺垫,有同伴激励,有教师陪衬。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对于朗读跃跃欲试,有同学甚至提出了重读一遍的请求,虽然课时有限,为了保护这位同学积极参与的欲望,同时也为了激励其他同学学习,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结果,这位同学在短短的下课间隙里还在争分夺秒地练习着。这又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

所以,语文课堂不妨因文而异,对于一些适合朗读的文章,要大胆地抛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自由的酣畅淋漓的朗读!也许,几十年以后,学生们会忘却那些分析,只留下琅琅的书声!

补上一笔:班主任跟我说,自从学了《海燕》,现在八班的读书声响亮多了!

如果仅仅把这两段日记摘录在这里,那简直就是埋没了它们的价值。我把这两篇日记隆重地推介给全班同学。以此达到两个目的:

1. 再一次强化学习课文的目的是为了用。曹晨琦同学通过学习《海燕》,不仅振奋了精神,还学以致用,真是难能可贵!

2. 《海燕》写于1902年,高尔基是有当时的社会背景促发而写。但《海燕》不受时代局限,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与它发生共鸣!如何让学生理解《海燕》的新的时代意义,本是一个难点,现在,你看,吴光福就从中读出了新的东西,在吴光福的心中,这不是一只反抗沙皇统治憧憬革命的海燕,而是一只藐视中考憧憬未来的海燕!所以把吴光福的日记一读,难题就迎刃而解!

海燕教学反思2

《海燕》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的语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放在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以读来贯穿整个课堂。那么学生了解背景,初步感知海燕的形象,把握课文情感,就是为了完成主要任务扫清障碍而设置的,也是必需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我采用幻灯片展示,课前准备充分,资料较全,不像以往要用粉笔板书,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所以朗诵环节是很重要的。我主要通过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试读﹑品读等这几个朗读教学过程,让学生把握散文诗的节奏﹑重音、停顿和感情。其中,我与以往未采用多媒体课件时相比,就是用了配乐范读。我在网上找一个比较好的朗读音频,指导自己诵读,力求准确。在学生朗读小比赛时也运用了课件中的音频材料,进行了配乐,这个方法学生们比较喜欢。通过多读,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学生能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比老师单一的去讲要好的多。

在赏析海燕形象时,让学生抓住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入手,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品读、体会。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拓展延伸中,我将学生对海燕形象

的认识的现实意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时也要像海燕一样勇于斗争、乐观、自信。这样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更好的享受,这与以往只凭老师一张嘴就上一节课有了很大提高。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学生的朗读时间不是很多,这样不利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二是背景资料介绍的笼统,很多学生对那个时代不甚了解,导致在象征意义的分析上出现了分歧。三是课堂内容含量较多,学生接受有些吃力。

海燕教学反思3

教学《海燕》时,在已经学习三篇散文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学生自读、自学、自问、自答为主的朗读教学形式。着眼语文教学之根本,旨在增强学生的感知积累和品味感悟,相应安排为感读、研读、评读、赏读四个环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研读环节十分沉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的提出不能紧扣文章重点,于是教师自己设问,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课堂气氛虽然有所改变,场面较为活跃,但是学生仍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完成效果不尽人意。范例七《海燕》是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导入语是《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这样简介作品背景,讲讲《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学的欲望。之后让学生激情朗诵齐读,借此领会作品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朗诵之后按照暴风雨渐次逼近这一线索,让学生找出“来临--逼近—到来”这三个场面,而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也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因此让学生找出描写海燕的语句加以分析,从而领会作为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对于海燕的象征意义有了比较好理解。

拓展延伸的时候因时间来不及,发言得不精彩,我知道学生原本可以表现得更好的,是我没有给予他们充分地表现的机会,让我失去了原有的从容与大气 ……此处隐藏7446个字……悟到这是--------的海燕。”拿起笔,找到具体的词句圈画出来,写下自己的感悟,把你心中的海燕形象告诉小组的其他同学。

“设计一”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读评结合”的方法与作品展开对话,感悟海燕的精神及其精神内涵。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主观精神活动,因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的高低而达到的阅读深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与作品展开对话,并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就这节课而言,“设计一”就起到了平台、阶梯的作用,为学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文体。

设计三:在刚才的评析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对海燕和其它海鸟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作者问什么赞美海燕,嘲讽其他海鸟?要想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文章的背景。(出示写作背景)

“设计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通过第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明确了作者对不同象持不同的情感态度,对海燕是赞美,对其它海鸟是嘲讽,“作者为什么赞美海燕,嘲讽其它海鸟?”(难道海鸥就真的懦弱?难道海鸭就真的胆怯?难道企鹅就真的蠢笨?)此时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作品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海燕和其他海鸟是各有所指的,这就是象正手法运用。此环节中,背景的给出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在学生思维梗塞之时为学生搭建了与作者对话平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本节课主要是以读待讲,45分钟课堂时间,用了15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朗读,以朗读为线索,串起了又对课文中形象的理解到对课文表现手法品析等若干个教学细节。真正从实际入手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这个同学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朗读方法。你在读的时候,重点强调了哪个词?你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大家再试试。”这样的朗读指导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朗读、学会朗读。从而让学生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悟出文本章情感如何把握,句中的音如何处理。

从总体上来说,这节课算是成功,在细枝末节的处理上仍然不够精细,课堂用语不够简练,环节过度生硬,学生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以后需要亟待提高的问题。

海燕教学反思14

这是我认真听完黎皓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后,我认为 “这篇课文我从读书到现在教书,不知道学过、讲过多少遍,可唯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教法,还能上得这么好……”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黎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完全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海燕教学反思15

在这短短的40分钟里,我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任务,学生的配合较好。执教完毕,我对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进行了认真地反思。

结合我的研修主题“339大循环”实践探究来看,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表现在:

一、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注意了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提问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三、提问紧扣“三维目标”,努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纵观教学全过程,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进。

一、提问虽然面向全体学生,但答疑却未面对全体学生,冷落了坐在后排的学生;

二、一直在按教者的预设问题进行教学,缺少灵活机动的课程调整,因而显得教师成了导演、学生当了演员的局面;

三、纵观教学目标来看,教者的问题设置较多,就教学难点来看,有关象征手法的理解问题设置较难;

四、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对学情把握不准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个环节没有落实好。只是在展示表格后,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可提出的问题,未能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虽然我知道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问了多少个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会质疑。但由于学生兴趣、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要真正实现“会提问、会思考”,在农村学校还是有难度的。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提升个人执教能力,尤其在课堂提问方面有所长进,我综合各位评课教师的意见,将努力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一、要在语文兴趣中培养全体学生的问题意识,答疑能力;

二、以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要适量,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预习时锁定“问题”,课堂上交流“问题”并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提问、答问的技巧。

尽管高效课堂的呼声不止一次地在我耳边响起,尽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早已被我们采用,但离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这个目标还有一大段距离。由于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太端正,所以课前预习环节有学生做不到,这也给新课教学带来很大难度,本应一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

《海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