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减法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在列竖式的时候强调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部分学生就像做加法一样,从十位开始做,象刘义军和伊俊帆,发现他们做错得时候,我马上拿出来作为错例进行评讲,强调算法的重要性,以后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拿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等,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以便以后更加认真,自觉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与整理,属于统计的内容,教材选择了的生活场景看似都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这些例题我们还真是不能在自己课堂上用,因为那不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每个例题我都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当修改,用自己编创的例题教学,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自学,效果很好。具体是这样的:
例1是做校服选颜色,我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喜欢那种颜色的有多少人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举手,于是我在班里让学生通过举手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做统计,最后结果和课本一样,喜欢蓝色的多,但是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体会到如果全校都订做蓝色校服也不合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是选举,主要学习数据收集与记录的方法,我们成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用投票的方法来解决,但是看看二年级的小孩子,你会感觉我们大人多么虚伪。教学这个例题,我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让学生从班级元旦演出的两个男主持人中选一人,当学校六一节目主持人,这两人是邢皓斌和王晨赫,学生一听就说,那太简单了,我们还是举手选就行,这时很多学生就在班里喊选邢皓斌。这些孩子心灵多么单纯呀,他们没有任何虚伪的掩饰,想选谁就大方地选谁。我说:那如果有的同学和他俩都是好朋友,如果选了邢皓斌担心王晨赫不高兴怎么办?没想到王晨赫说:老师,没关系,既然都是好朋友,选谁大家都不生气。
这时刘睿熙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以投票,我让她给同学们讲一讲如何投票,她说得头头是道,她说我们每人拿一张小纸条,想选谁就在上面写上谁的名字,写好后把纸条教给张老师,张老师拿着这些纸条数一数,就知道他们两人每人几票了。这时又有几个学生说真麻烦,我告诉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以后就知道了,投票用处非常大,我们今天就试试吧。于是全班学生开始郑重其事的投票,投完票,我又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他们每人各几票呢?学生纷纷出主意,说可以把票分开数,可以画√,竟然有一个学生说可以画正字记录,接着唱票,记录,我全部让学生操作,最后结果是邢皓斌45票,王晨赫6票,统计完后,有的学生依然感觉投票真麻烦。
孩子的心理单纯可爱,我们教材上学习的知识他暂时用不到,就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不管怎样,学生总算体会了把画正字记录数据的简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一、通过营造贴近实际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班周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此处隐藏5164个字……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我们不能把它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加深体验。这节课共设计了三大活动。
(1)游酒都广场。
如何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是我备课时认真考虑的问题。我选择了创设游酒都广场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到广场开展活动,初步了解和感受九个明显建筑物的所处方向与位置,使学生有了直观体验。在课上通过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认一认、想一想、辩一辩的活动形式,帮助学会初步感受新方向。
(2)制作方向板。
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新了解的方向,那抽象到平面上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以学生制作方向板为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八个方向和了解它们在平面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选择利用这个工具准确地辨认出方向。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辨认方向。
如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些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是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布置学生制作校园地图,是给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机会,以此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的精辟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一、教学背景: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数学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片段:
T:故事:有一天,小猪能能和他的好朋友小兔、小狗和小牛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他们想知道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呢。他们每个人都想了办法:小猪用小三角形来量,小兔用回形针来量,小狗用小正方形来量,小牛用一角硬币来量,他们量得的数据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说自己量得结果才是正确的。
T:小猪是这样摆的。课件演示,你估计这边有几个小三角形那么长?
T:待会儿帮助你喜欢的小动物进行测量。活动要求:(1)每人从信封中选择1件物品去量。(2)测量前估一估,测量后与同桌交流方法和结果。
T:为什么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量出来的数据却是不一样的呢?
T:用不同的标准测量物体,结果会不同,甚至有时候会五花八门,为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不便。那该怎么办呢?
引出刻度尺。
T:人们规定: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在刻度尺上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也表示1厘米?
感受1厘米。
T:这张纸条的长度也是1厘米。
T:出示5厘米的纸条。你们猜这根纸条有几个1厘米那么长呢?
师小结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指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出示10厘米长的纸条。T:你猜测这根纸条有几厘米长?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大约是几厘米。
T:老师这有一道聪明题,想不想挑战?
用没有0刻度的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发现者、探索者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我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1、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探究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学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究的兴趣。
2、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并形成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做数学活动”中产生,方法的选择也让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领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用没有0刻度的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既要求学生会用最基本的方法量,又要求学生对刻度尺上的“几厘米”较较深入的认识,是寻找刻度尺上“1厘米”的深入和发展。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估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只要教师放开你的双手,还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会发现,孩子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前几天和教师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讲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教师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对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较好的评价。诚然,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等,我也认可。但是就一点我提出了不同意见。那就是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发现知识的规律。
这位教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对于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这一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教师所设计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时就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学的长方形知识解决,这是多好的建议呀。而这位教师只是给以表扬,并没有鼓励学生去探讨、去研究,一味按教案进行。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幅带方格的图形,意在引导学生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逐步过度到拆补求面积。可学生并没有按其意图发展,而是直接就拆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
我想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方法不灵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果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励学生去探讨。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据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讨,你会得到答案。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